34163_de1fb4320b_1024

春天吶喊自1995年開辦,今年進入第18年囉

這個提供國內外獨立樂團發聲、表演的舞台,為何在近幾年與吸毒性愛趴扯上關係,而逐漸讓人忘記推廣多元化本土音樂的原意呢?

近年來春吶爭議不斷,小編特別整理出歷年來春吶事件簿,供各位讀者參考,如果有小編遺漏的大件事,歡迎大家留言為我補上囉!

 

春吶事件簿      

 

 

小編在22歲大四那一年,因學校專題以及朋友將在春吶表演(打廣告:他們叫「角落」樂團),也湊熱鬧到墾丁參加音樂祭!

墾丁大街上滿滿都是人,遊街的酒促團體+辣妹、每個正妹幾乎都是夾腳拖+比基尼+短裙的打扮、一手一瓶啤酒,真的很像一場嘉年華會~

  

一走進會場,攤開表演團體名單,哇!超過100組樂團、8個舞台同時開唱,音樂震耳欲聾,想看的表演太多、時間又都擠在一起~


所以只好這邊聽一點,再趕快跑到很遠的另一頭聽另一團的表演。

 

 

2012春吶-夾子電動大樂隊>>轉吧!七彩霓紅燈

 

 

幾天下來,認識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獨立樂團,心裡是滿足的。第一次參加春吶,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且一直希望以後有機會能再去~

最近有女遊客參加春吶,卻慘遭性侵的新聞,讓小編看了很害怕,詳細的新聞內容小編就不多說了(請看新聞連結),很殘忍。


其實近幾年來,不難發現在新聞媒體上春吶被貼上毒品的標籤,進出會場時也都有警察會搜包包~

又因為有許多外國朋友也會參加春吶,所以總是被網友酸「正妹每到春天就要去墾丁享受"外國風情"」這類言語


2010比基尼派對

 

確實,春吶近幾年都會有些人因吸毒被逮捕,今年據統計警方破獲10件共43人吸毒案件

有媒體報導指說「墾丁春天音樂祭電音趴成為新亂源!

面對這樣的指控~樂迷們能承受嗎!?吸毒事件是事實,但這樣對春吶真的公平嗎?

 

面對各界輿論聲浪,春吶創辦人更出面說,「拜託別把春吶汙名化,我們只是單純提供樂迷一起享受原創音樂的戶外音樂樂團」。

小編在想,這麼歷史悠久的大型音樂祭,如果再這樣下去停辦了怎麼辦?一年一度接觸大量獨立樂團的機會就這麼被剝奪了怎麼辦?

 

或許這是愛音樂的人共同需要檢討的,哪天我們再也無法參予如此盛大、有口碑的音樂盛會,再來責備、反省,還來得及嗎?

 

24396_e0a1f44f9e_1024

 

春吶結束後,留下來的滿地垃圾也常常讓人詬病,但今年的春吶不一樣了!

場內攤販不使用紙杯、紙盒、塑膠袋,而是使用磁盤等回收餐具,民眾只要自備餐具,買東西都還有折扣!

 

每一年的改變都是為了來年更好,其實除了吸毒、開轟趴的人拉低素質外,小編相信大多數的人參加春吶還是單純的想聽音樂,想在南台灣豔陽高照、好天氣下,來瓶冰涼啤酒,與三五好友一起搖擺聽音樂,結束後,也是乖乖的將垃圾帶走,期待下一年的春吶到來。

只是有鑑於今年發生女遊客慘遭性侵事件,小編也要特別碎碎念呼籲女生朋友,千萬要結伴同行,喝HIGH了彼此還有個照應,但還是不要喝太醉啦,危險危險!

較遠的區域太晚就不要去了,也不要因為訂不到房間,而在海邊紮營過夜,會遇到什麼壞人,真的都不知道嘿~如此一來~才能安全又安心的享受音樂的魅力呀!!!

 

34164_0b012e598d_1024  

 

 

 

以下節錄2008年,薄荷葉樂團鼓手鄭凱同和輔大助教在中國時報上對春吶的評論!一起來看看吧!


回到原創的春天吶喊

何東洪、鄭凱同


曾幾何時,毒品和比基尼辣妹成為媒體在報導「春天吶喊」時不可或缺的要素。在這種泛道德化、汲汲尋求感官刺激的獵奇式報導風氣下,當然也少有媒體搞得清楚「春天吶喊」這個活動起源,或是哪個場子才是參加十餘年的老樂迷們口中的「正宗春天吶喊」,更遑論去討論「春天吶喊」對台灣音樂文化所帶來深遠影響。

     隨著商業力量與媒體的炒作,電音派對、巨星演唱會為墾丁帶來巨大的商機,大量的汽車、機車與行人湧入墾丁大街,路邊的商家與攤販擠滿人群,直到凌晨破曉人群才逐漸散去。外在環境的改變,也影響了所謂的「正宗春天吶喊」的經營方式,對活動創始人Jimi和Wade而言,提供原創音樂自由發表的空間,讓觀眾、表演樂團都和整個活動有所聯繫,進而帶給樂迷一種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音樂與休閒經驗,是過去十多年來的舉辦的初衷。

     但因為其他音樂活動競爭的壓力,讓近兩年的春天吶喊處於一種欲維持獨立原創精神,同時又企圖吸引票房的尷尬處境。當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競爭是商業化必要的手段,而搖滾樂展演不應該自閉於商業化之外的同時,春天吶喊也陷入其中,為了與惡性的商業機制競爭,這兩年春天吶喊也加入了主流音樂的表演,使得票房的考量沖淡了原本的立意。但投入票房市場的競爭之下,春天吶喊那能對抗得過「春浪」主辦單位友善的狗的資金與其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累積的企業與人際網絡呢?

     以今年在鵝鑾鼻公園舉辦的春天吶喊為例,雖然不少主辦單位花錢邀請的藝人或樂團在台上賣力演唱,台下的樂迷反應並不熱烈;反而是隨性穿梭在各小舞台之間,往往發現許多音樂上的奇花異果,為自己的音樂經驗帶來驚喜。春吶的被迫改變,其結果是為了票房添加了主流化音樂的演出,卻在參與人數上無法與「春浪」競爭;而那些奇花異果的驚奇音樂,退為點綴,讓獨立樂團與樂迷感受到的,是原來樣貌漸漸退去的音樂祭。

     「回到最初的春天吶喊」,是大多數許多一路陪伴春天吶喊成長的樂迷所期待的。這種期待,並非對於商業化的厭惡(通俗音樂原本就是商業化的產物),而是期待好的商業機制,讓樂團、樂迷以及環境之間的有機、親近式聯繫得以永續。就像春天吶喊草創時期那樣,在美好的大自然底下隨性、自由地享受原創音樂,這是許多樂迷的搖滾啟蒙,也是樂迷想像中的「春吶精神」。

     正是這樣的春吶,滋養了非常過去十多年來的台灣獨立樂團成長,讓年青人投入各式各樣音樂文化社群中。讓我們的獨立音樂,不隨主流口味更迭而喪失。這不正是每個時代年輕人所需要的文化表達參與嗎? 從這個角度看,春天吶喊的價值是其他「春」字頭的音樂活動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也樂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積極、正面的對待這樣的青年文化。。近年來國家各級政府以預算補助,或直接主辦的方式舉辦大型音樂活動 ,大都是把音樂視為「賣點」推銷地方產品或是政績,鮮少把音樂視為當要。現在,政府單位若能持續地倡議,而非執行或是經費上的介入,讓春天吶喊成為一種自由、舒暢、切磋音樂創意的音樂祭,支持著它在獨立音樂軌道上持續,讓青年文化自由發展的同時,也可以把墾丁國家公園從「遊樂區」的慘狀轉回「生態」國家公園的文化特色。任何玩音樂的樂團或是樂迷,當然樂見此景致的出現。

     當我們羨慕著國外知名音樂祭越來越結合環境、生態、社會意識的倡導時,在台灣,難道我們無法期待、參與此樣音樂祭的來臨嗎?


(何東洪為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鄭凱同為薄荷葉樂團鼓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